逻辑是思维的规律, 一切知识是逻辑思维的结晶.
学习逻辑学, 可以掌握正确的思维的方式方法, 帮助人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范式模仿是人类学习逻辑思维的主要方式, 通过模仿前任正确的思维范式, 正确的语言范式, 正确的行为范式,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养成了正确的习惯, 因此正确的范式是根本. 正确的思想范式必须遵循思维的规律和客观的规律.
1. 逻辑思维的界定
逻辑思维 7 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 定性思考
定义, 界定描述. 能把事物是什么说清楚的本领; - 定量思考
划分, 分解剖析. 对事务做精准量化认知的本领. - 本质思考
概括, 简化抽象. 通过表象直接洞察本源的本领. - 比较思考
判断, 判别评估能力. 对两个事物做正确评估的本领. - 因果思考
推理, 事例推演能力. 发现因果之间无形关系的本领. - 想象思考
假说, 假设想象能力. 超越限时束缚凭空假想的本领. - 整体思考
体系, 创建系统能力. 将散乱无序的事物整合的本领.
2. 三元逻辑论
- 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
- 推理逻辑与创新逻辑
- 静态逻辑与动态逻辑
静态逻辑三大定律:
- 同一律 在以为思维过程中, 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同的概念和判断. 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于甲
- 矛盾律 在以为思维过程中, 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 即不能既肯定它, 又否定它. 公式是:甲不是非甲或甲不能既是乙, 又不是乙
- 排中律 在以为思维过程中, 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有属性, 而没有其他可能. 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 此外没有其他可能. 公式是:甲是乙或甲不是乙
动态逻辑三大定律:
- 多维变易律 在多维思维过程中, 同一事物在不同思维维度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可以彼此对立且都是正确的.
- 深层简易律 在多维思维过程中, 同一事物在不同思维维度上存在多样性的正确观点, 但是思维层次越深, 位数越少.
- 环境不易律 在多维思维过程中, 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思维维度上存在不同的观点, 环境是判断观点正确与否的终极标准. 无虑主观还是客观都受其生存界面制约, 超越或脱离生存界限必错必死.
3. 逻辑学的 2条基本规律
- 收敛率: 归纳法和演绎法遵循的根本法则, 适用于观察, 分析, 以是非为评价体系.
- 发散率: 多维法和跳跃法遵循的根本法则, 适用于设计, 创新, 以优劣为评价体系.
4. 1. 定义
当我们对某个东西下定义时,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说清楚它. 一般人么采用的办法无外乎两种: 一是描述它是什么样子, 有哪些特殊之处; 二是界定它不是什么, 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逻辑思维 7 级理论中的定义相当于形式逻辑学中的概念. 如何正确创造一个概念, 即概念 = 内涵 + 外延. 内涵是概念锁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锁组成的类.
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情和物体, 简称事物.
属性是事物本身锁固有的性质, 即事物必然的, 基本的, 不可分离的特征.
内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即事物诸多属性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属性.
外延是事物的同类组成的集合, 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内涵.
形式逻辑学中探讨概念时, 更关注其语言构造性, 即怎样制造一个概念才能使其符合客观现实; 而逻辑思维 7 级理论在研究定义时更关注其思维实用性, 即怎样描述界定才能吧事物说清楚.
定义是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升级的需要. 初级定义是视觉经验化的感知定义, 高级定义是抽象思辨化的理性定义.
4.1. 思维工具
- 核心定义法
抓住事物的核心是最准确的定义方式, 在这里核心就是指事物的内涵, 即事物的本质属性. 一般情况下无形属性, 主要属性, 普遍属性都可承担核心的职责. 例如, 人是什么? 定义: 人是会思考的高级动物. 核心定义法的运用没有一定之规,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定义,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从有形属性, 次要属性, 特殊属性的角度描述界定事物, 皆术语非核心定义. 一般这样定义, 局限性比较大, 漏洞会比较多, 经不起多角度的推敲质疑.
- 外框定义法
在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中, 由于认知能力低下, 人们也会常常遇到无法界定某事物本质属性的情况, 这时候外框定义法就不失为一种比较使用的定义法. 例如美国著名数学家,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给信息下定义时就指出: 信息就是信息, 即非物质, 也非能量. 这就是典型的外框定义法, 即造一个框吧要定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当人们知道了某事物不失什么的时候, 也就间接知道了它是什么. 另外, 外框定义也可以采用描述事物背景环境来界定事物是什么, 例如, 刘邦是中国汉朝的开过皇帝.
- 比喻定义法
比喻是人们熟悉的一种描述界定方式, 比如, 学习想登山, 沟通像桥梁, 管理像灯塔等等. 比喻定义法的精髓在于寻找无形事物与有形事物之间的相同点, 当找到共性后, 我们就可以用有形事物来表示无形事物. 人们喜欢用比喻来解说是因为比喻可以把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的事物, 帮助人们直观形象去理解复杂与抽象, 这是人们的视觉思维在抽象世界中一种本能应用, 毕竟看得见, 摸得着的形象更容易让人理解. 不仅儿童喜欢通过比喻来理解无形的事物, 成人同样也喜欢用比喻来解说深奥的道理.
4.2. 常见错误
- 答非所问
- 循环定义
- 概念堆砌
5. 2. 划分
划分是模糊思维向精确思维升级的需要.
划分法则:
- 整体性法则, 穷尽所有, 无所遗漏
- 相同性原则, 共性提炼, 同类归一
定义是正确划分的基础, 划分是深度定义的先导.
划分与综合是一体两面, 划分是为了局部深度认知, 是从整体到局部; 综合是为了整体深度认知, 是从局部到整体. 如果没有微观的正确划分, 就不会有宏观的正确综合.
5.1. 思维工具
- 分类法
分类法是指对事物做类别划分, 即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划归同一集合. 分类的特点是对多数量个体进行划分, 而且划分后的集合之间没有等级差别. 比如, 按照性别划分, 人可以分为男人与女人两个集合, 而且男人与女人这两个集合之间不存在谁比谁更高级的问题.
- 分层法
分层是指对事物做层次划分, 即把具有相同登记的事物划归同一集合. 分层的特点是对多数量个体进行划分, 而且划分后的集合之间存在等级差别. 比如按照年龄划分, 人可分为老人, 中年人, 青年, 少年, 婴幼儿五个集合, 而且这五个集合之间存在着年龄的等级差.
- 分元法
分元是指对事物做元素划分, 即把事物划分为几个组成部分. 分元的特点是对一个事物进行划分, 而且划分后的各组成部分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 比如, 按照形体划分, 人可分为头, 躯体, 四肢三个组成部分; 按照生理功能划分, 人可分为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内分泌系统, 脉管系统, 神经系统, 感觉器等九个组成部分.
5.2. 常见错误
- 整体不清
- 鸡鸭混同
- 抓小放大
6. 概括
概括是内容思维向形式思维升级的需要.
概括的精髓有 2 个:
- 简化, 即按照思维的目的择其重点, 而不顾其他. 比如对事务我们可以按照有点进行简化概括, 也可以按照缺点进行简化概括, 还可以按照趣味性进行简化概括.
- 提炼, 即对事务去除杂质, 提取所需要的精华, 例如众人皆知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从复杂的天体运动轨迹现象规律中提炼概括出的伟大成果.
一般来讲概括有 5 种形态:
- 从有形到无形 用抽象的概念代表具体的实物
- 从现象到本质 对事物变化规律的总结归纳
- 从特殊到普遍 从具体个例中总结出普适性范式
- 从低级到高级 从故事内容中提炼出哲理思想
- 从复杂到简单 从诸多重要因素中抓住核心点
概括和划分都有对事物简化的功能, 但两者的层次不一样, 前者是质的简化, 后者是量的简化.
概括的表达形式和定义有类似之处, 但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思维动作. 比如, 人们只有先概括出事物的规律, 然后才能去描述界定. 概括是创造性的思维深加工过程, 它关注的是目的性和主观性, 而定义只是一个准确描述界定的过程, 它关注的是清晰性和客观性.
概括技能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常见应用有:
- 语言的简洁表达
- 经验教训的总结
- 抓住问题的核心
- 文章标题的提炼
- 工作方法是归纳
6.1. 思维工具
- 要点概括法
要点概括就是分清事物的主次, 把重要的要素提炼出来. 一般情况下对事物要点的确认是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的, 比如有些要点是指目标目的, 有些要点是指价值用途, 有些要点是指组成部分, 不同的思维指向决定了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要点提炼.
- 抽象概括法
抽象概括就是找出不同事物的无形相同点, 这个相同点可以是相同的属性, 相同的本质, 相同的规律, 相同的功能, 相同的价值, 相同的结构, 相同的目的, 相同的步骤等等. 抽象概括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概括方法, 因为它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抽象思辨水平, 要有透过不同的有形现象或事物看到其背后无形相同点的洞察力. 以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为例, 当人们在总结故事的寓意时, 实际上就是在寻找有形故事与无形哲理的相同点. 当人们发现龟兔赛跑的故事内容与勤能补拙, 骄傲必败等哲理思想相通是, 一个完整的抽象概括思维过程就完成了. 所以, 理解了这一点, 我们就清楚了抽象概括的本质就是无形求同, 这个无形求同可以发生在有形事物与有形事物之间, 可以发生在有形事物与无形事物之间, 当然更高级的是在无形事物与无形事物之间.
- 模式概括法
模式概括就是寻找事物的固定形式. 模式概括是一种比较古老原始的概括方法, 无形是人类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总结, 还是动物对天敌猎物活动规律的总结, 其实质都是一种模式概括. 模式的特点是稳定性和重复性, 可以想象假如树木变幻不定, 就不可能有树木结构模式的概括; 假如太阳运行轨迹从不重复循环, 也不可能有太阳运动规律的概括. 而正是因为世间万物都有其稳定性和重复性的模式, 所以人类或低等动物们才能在大量的成功或失败活动中总结经验, 形成可识别的模式, 在以后的活动中遵循正确的模式, 避免错误的模式, 提高成功率. 通常模式分动静两种, 动态模式是指事物的变化模式, 即事物在运动变化时的固定流程或规律. 静态模式是指事物的构成模式, 即事物存在所必须具备的固定组成要素或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 模式概括尽管是古老的, 原始的, 但它并不是低级的, 低效的, 今天无论是在商业经营中, 还是在科学研究中, 人们在认知复杂多变的问题或情境时, 使用最多的还是模式概括, 所谓方法, 策略, 窍门, 范例, 公式, 规律, 法则的总结归纳实际上都是模式概括的具体应用.
6.2. 常见错误
- 以偏概全
- 内容不符
- 要点散乱
7. 判断
判断是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升级的需要.
判断分为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 它是在两个以上方案之间选择的思维活动. 判断的基本思维公式是: 判断 = 标准 + 方案.
没有正确的标准, 就没有正确的判断, 比如判断对错, 真假, 轻重, 取舍, 利害, 进退, 美丑等.首先要确立明确的标准, 假如标准混乱的话, 则判断结论混乱.
判断受诸多因素影响, 例如信息, 经验, 情绪, 目的, 环境, 对象, 时间, 变化等.
从本质来看, 判断是最简单的推理, 推理是由多个简单判断构成的复杂判断.
基本概念:
- 判断方案 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 判断标准 论证评估多个判断方案之间顺序关系的基本原则
- 判断环境 判断方案所处的背景条件, 它是判断思维活动的界面
- 判断目的 促使判断这做出主动选择的内在动机或需求
7.1. 思维工具
- 一维判断法
无论是判断真假, 还是判断对错, 都是在两个以上的方案中做出选择, 在思维过程中必须遵循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这是为了保证在同一思维维度上判断的恒定性, 如果没有这一点保证, 判断就会变得不可捉摸, 混乱的思维活动. 但是, 如果判断对象比较复杂, 也可以从多个思维维度分别对同一事物做判断, 比如男女在交往过程中, 会对自己的恋人分别从相貌, 性格, 职业, 才能, 家庭等各个方面做评估, 得出肯定火否定的结论. 加入从不同的思维维度评估得出的结论吧差异, 甚至彼此矛盾, 这时候可以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得出一个综合的结论, 也可以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判断标准, 以它的结论为最终决定.
- 平面判断法
如果说一维判断是就事论事, 那平面判断就是不就事论事. 通常品面判断是以事物的背景环境作为判断的界面, 并以此作为判别对错的关键. 砒霜是毒药, 但对某些病症却是良药; 枪炮是制造流血杀戮的工具, 但也是维护合并安定的盾牌; 善良是一种美德, 但是对残暴恶徒来讲就变成迂腐了. 一般来说, 平面判断法就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问题的判断只有结合其背景环境才能做出精确的论证评估, 脱离了限制条件去做判断无异于在沙滩上建高楼大厦, 主体看似坚固, 但最终会垮塌的. 需要说明一点, 有些人认为平面判断是以为判断的扩展,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以为判断是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做判断, 平面判断是从事物的存在环境作判断, 前者是微观判断, 后者是宏观判断.
- 立体判断法
世界是多层次的, 任何事物置身其中都必存在于一个具体的环境中, 这是平面判断的基础.同事判断者在不同层次看事物也会产生不同个观感, 这是立体判断的基础. 一次军事行动,从战术, 战役, 战略不同层次去评估其意义是不同的. 以二战日本偷袭珍珠港之战为例, 无论从战术还是战役的层次看, 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军事行动, 但是如果站在战略的层面看, 这是一次非常错误的军事行动, 当时它为日本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美国仅凭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就足够拖垮日本, 最后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立体判断法是一种通过框架结构来论证评估的思维方法, 它认为事物是一个系统, 但它置身于更复杂的母系统中, 对事物的判断不能就事论事, 也不能就近论事, 不是仅仅从局部环境来寻找判断的理由, 而应当站在更宏观的母系统框架层次思考问题才能做出准确的论证评估.
7.2. 常见错误
- 缺少选项
- 标准混乱
- 背离界面
8. 推理
推理是现象思维向本质思维升级的需要.
推理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
- 静态推理 例如, 数学推理就属于静态推理, 其前提已知条件或推理公式是不变的
- 动态推理 例如, 军事推理则属于动态推理, 其前提条件或推理公式是在不断变化的
推理公式是指事物的道理, 它卡哇伊具体表现为事物的某以属性, 也可以体现为事物的运动规律, 还可以是事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或者事物所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等等.
如果说 已知 + 已知 = 未知 是推理的基本公式, 那么推理思维活动主要就是寻找 + 和 = 的道理, 用一系列的道理去组织 链接 哥哥已知条件, 去寻找未知答案.
推理是判断的复杂形式, 是由一系列判断构成的复杂关系链.
因为..., 所有... 是推理的基本凡是, 但它和逻辑范畴中的英国关系是量回事. 比如, “因为下雨时, 我刚好在外面, 所以衣服被淋湿了.” 这演绎为一种因果关系. “因为男人都好色, 你是男人, 所以你好色.” 这归纳为一种从属关系.
因果推理只是推理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事物之间处理因果关系还存在着矛盾关系, 空间关系, 对称关系, 相似关系, 从属关系, 转化关系等.
在形式逻辑学中, 推理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 按照推理前提的数目分类. 一个前提的为直接推理, 两个以上前提的是间接推理.
- 根据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关系进行分类. 前提真则结论必真, 前提假则结论必假的叫必然性推理, 否则是或然性推理.
- 根据思维进程分类. 有一般到特殊的叫演绎推理, 有特殊到一般的叫归纳推理, 有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
归纳: 因为男人爱美, 女人也爱美, 所有所有人都爱美.
演绎: 因为爱美是人的天性, 你是人, 所以你爱美.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三大类推理建立的三围坐标构成了形式逻辑学关于正确推理的知识体系. 尽管这一体系不能囊括所有的推理模式, 但它的简历第一次让人类对纷繁复杂的推理思维活动有了一个明确清晰的参照, 通过这个参照坐标人们可以抛开具体的内容, 从形式的角度论证推理过程的对错, 进而识别推理结果的真假. 由于形式逻辑学的出现, 人类开始有了标准化的思维规则和思维流程, 在它所提供的公理化思维工具帮助下, 散乱的算术, 几何, 物理, 天文, 生物, 地理, 政治, 教育, 工程技术等知识经验得意被一一梳理加工成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理论, 可以说是形式逻辑学的创立才开启了科学的大门.
8.1. 思维工具
- 排除推理法
在实际生活中, 任免最常用的推理方法就是排除推理法, 这是在本能经验CGI就可以发挥巨大效力的简单推理方法.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警察破案, 通过意义排除嫌疑人, 最后剩下的那个人就一定是罪犯. 在科学领域, 排除推理法也是一种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当遇到特殊现象时, 科学家门就会用已知的理论一一去解释, 如果所有的理论都无法解释该现象, 这就意味着科学面临着革命性的突破, 需要新理论的诞生.
- 比较推理法
比较推理的思维流程是遇到问题时, 先找到一个比较参照物, 然后或者是比较两者的相同点, 或者是比较两者的不同点,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具体比较的内容有特征比较, 关系比较, 过程比较, 功能比较, 结构比较, 环境比较, 模式比较, 原理比较等. 比较推理法在显示中有着管饭的应用, 医生看病就是把病人与头脑中的病症库进行比较, 寻找相似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对成功者的模仿就是把自己与成功者进行比较, 求同去异或者类似的成功; 沟通时的距离说明就是把当前的事情与曾经的egg或失败案例进行对比, 以此来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性; 学生阶梯就是把新题目与以往做过的题目做比较, 找到相同的原理或思路后寻求问题的答案; 父母对孩子的比喻教育就是把孩子能理解的具体事务与不能理解的抽象道理进行类比, 帮助孩子认识新事物.
- 因果推理法
在逻辑学范畴中 因果是指事物的起因和结果. 两者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就是: 有因, 必有果. 因果推理法就是利用因果之间的前后相继, 必然关联的属性来考虑问题的方法. 具体思路表现为有因寻果, 或者是由果探因. 因果过膝的类型多种多样, 有一因多果, 一果多因, 多果多因, 护卫因果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属性和规律有助于人们更准确的推演实例.
- 分解推理法
面对复杂问题是, 任免一般采用将大问题分解成数个相关的小问题, 通过分析研究没个小问题的答案, 最终综合得出大问题的答案, 这就是分解推理法的基本思路.
掌握分解推理法的难点在于对问题的分解方式, 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人们即可以从时间流程去分解, 也可以从要素内容去分解, 还可以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多. 一般来讲, 对问题分解的巧妙与否决定了后期推理分析的难度.
8.1.1. 万能公式
- 列出所有选项
- 确立判断标准
- 衡量价值高低
- 选择判断结果
8.2. 常见错误
- 前提错误
- 缺少一句
- 倒果为因
9. 假说
假说是现实思维向虚拟思维升级的需要.
假说思维是一种超越现实性的思维技巧, 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突破实际和环境的束缚, 虚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假说有三种基本形式:
- 猜测 即对未知的假设想象, 它主要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的, 目的是求真求对.
- 幻想 即对不存在事物的假设想象, 他主要是建立在主观基础之上的, 目的是求优求美.
- 虚拟 即对有形事物的无形模拟假设想象, 它是在头脑思维空间对现实事物复制再现.
9.1. 思维工具
- 发散思考法
任何事物都存在无限多的可能性, 但它在现实中表现只有一种. 这就像一棵大树当它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 但长大成树后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唯一的现实形态. 由于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受现实的影响通常只看到有形的一, 看不到无形的多; 只看到现在的一, 看不到未来的多; 只看到熟悉的一, 看不到陌生的多… 久而久之我们的思维就养成狭隘扁平的模式.
发散思考法就是把事物的可能性全部一一列举出来, 在思维过程中不要去考虑事物的现实性, 只关注是否存在的可能性.
- 强制联想法
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无限多的联系, 这些联系只有极少数是为人们所之所见的, 更多的联系则潜藏在深层次, 如漂浮的冰山在海面下庞大的部分. 要认识到事物之间深层次的联系, 首先要具备超强的洞察力. 强制联想法就是一种训练人们思维深刻性的方法, 它要求人们把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 寻找他们内在必然性联系.
强制联想法利用了大脑神奇的想象力, 人们只要把一些无关的东西强制联系在一起, 自然就会迸发出灵感火花, 这是靠推理细微得不到的. 在强制的过程中, 人们会不知不觉突破许多自我设限, 消除思维屏蔽, 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 把不相关融合为一体. 通过这种训练人们会发现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 现实性其实就是被物质化的那部分, 而更多的则以无形信息的形态存在于视觉之外, 有待于人们用头脑去思考挖掘.
- 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通过对并不存在的事情进行虚拟假设, 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现实性的分析思考.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提前假设这种可能性已经发生了, 这样思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启发新思路, 还可以大大降低思维难度, 节省了繁琐的推理过程.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 环境变化也月岭门组装, 善用假设分析法可以帮助人们提前思考应对未来的种种变化, 洞察先机, 智高一筹.
9.2. 常见错误
- 自我限定
- 拘泥现实
- 胡思乱想
10. 体系
体系是局部思维向整体思维升级的需要
体系思维是一种创建系统的思维能力. 简单讲, 就是把散乱无序的要素整合为有机整体. 它是一种宏观的组织构建思维技能.
体系 = 要素 + 联系 + 结构. 构建一个体系, 首先要确定基本的系统要素, 它是整个体系的基石; 其次是要确定要素之间的联系, 它是体系演变生化的法则; 最后是确定系统结构, 它是体系的宏观框架, 也是最关键的部分, 不同结构设计决定了不同体系的功能.
理论体系的构建模块: 原始概念, 基本公理, 理论框架.
企业体系的构建模块: 企业部门, 职能关系, 管理制度.
问题体系的构建模块: 问题要点, 相互关系, 整体模式.
体系思维的核心是整体化, 推理思维的核心是联系化. 前者侧重于考虑全局, 关注全局的组织框架对错; 后者侧重于考虑结构, 关注结果的推导过程对错.
10.1. 思维工具
- 模式思考法
模式, 即事物的标准范式.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模式, 它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时间中发现和抽象出的形式. 模式思考法是一种模仿性的体系思维方式, 通过把已知的事物的模式作为参照坐标, 来知道自己去思考问题. 例如, 我们可以吧人体模式作为参照坐标, 去思考企业管理系统的要素和联系, 头代表管理宗旨, 左右手代码奖励与惩罚, 审理代码组织协调, 双脚代码计划和权力.
- 框架思考法
在思维领域中, 框架是指一种思维结构, 它有数个思维要素而非实质要素构成的虚系统. 框架思考法就是在这个固定的思维结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讲, 框架也是一种模式, 不过更加抽象, 不涉及具体内容. 框架思考法通常只为思考着提供一个大致的思维结构, 它告诉人们要思考什么, 但不会提供具体的思考内容, 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经验学识不同, 在同一个思维结构下最后的思维结果又可能大相径庭.
框架思考法主要有思维要素框架, 思维流程框架, 平面思维框架, 立体思维框架这四种.
- 系统思考法
系统思考法是以系统理论为基础, 把对象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动态整体来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 不只就事论事, 而是把一件事放在普遍的联系中, 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 实现该结果的过程, 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这种思维方法是目前人类掌握的最高级, 最科学的思维方式. 常见的思考法有整体法, 结构法, 要素法, 功能法.
-
整体法
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 始终从整体来考虑, 把整体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让人和网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吧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 从全局和整体触发, 但同时它不排斥重视局部, 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是局部问题得到解决, 以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
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 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性. 系统由各部分组成, 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 对系统由很大影响. 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 是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组成合理, 是有机的联系. 从结构的方面着手研究问题能使思维清晰, 有条不絮, 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尽量避免错误. -
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是有繁杂的因素构成的, 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 要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 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 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
功能法
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 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盖面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 在此过程中, 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 从而使系统状态更加, 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 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10.2. 常见错误
- 要素不清
- 联系散乱
- 结构失衡
11. 思维模板
思维模板是指一种集成化, 模ß块化的使用思维方法, 它侧重于应用和速成.
逻辑思维模板是吧逻辑思维 7 级理论中的思维技能视为 7 个功能模块, 灵活组成构成的实用思维方法.
从形式来讲, 逻辑思维模板分为两类:
- 整体模板
是 7 项技能全部应用, 有着明确的先后顺序程式
整体模板的价值在于开发头脑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用标准化的思维流程规范人们的思维活动, 减少不必要的动作, 提高思维效率. - 组合模板
是 2 - 3 项技能组合应用, 先后顺序随机而定
组合模板的价值在于应用操作的简单性和灵活性, 可以针对具体问题提供快速高效的阶梯思路.
逻辑思维模板是一个开放系统, 每一个模板都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每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 问题的类型来灵活组合设计适用的模板.
思维模板的设计组合应兼顾两方面要求:
- 人们思维的习惯和简单性
- 问题分析解决的适用性和高效性
从内容来讲, 逻辑思维模板有沟通咨询模板, 团队会议模板, 分析研讨模板, 方案设计模板, 创意激发模板等.
- 沟通咨询组合模板
- 定义 倾听归纳, 理解对方说了些什么
- 假说 建立假说, 揣摩对方的潜在意图
- 划分 把对方的内容分为表层和深层两部分
- 团队会议组合模板
- 定义 明确本次会议的主题
- 概括 归纳提炼每个人的发言要点
- 划分 整理会议内容, 要点归类合并划分
- 分析研讨组合模板
- 判断 自觉反应, 表明观点
- 推理 寻找依据, 推理论证
- 体系 扩大视野, 大画面思考, 宏观分析
- 方案设计组合模板
- 体系 确立方案的整体框架
- 假说 设想方案的具体内容
- 推理 论证推理方案的可行性
- 创意激发组合模板
- 定义 常规定义说明
- 判断 质疑否定常规, 激发灵感创意
- 推理 逆向思维, 论证分析创意的实用性
12. 记忆力
12.1. 1. 简化定义记忆法
对于复杂冗长的描绘内容进行精简, 把 A + B + C 格式的定义, 转化为 A + C + B 格式, 突出核心定义使之便于记忆.
如: 本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根本的属性.
本质 – 是属性, 它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根本的.
操控要点:
- 简化定义记忆法的要点在于删繁为简, 抛弃中间复杂抽象的形容词, 直接把握两端, 使定义的本质凸显, 便于人们快速领悟所有记忆的重点.
- 定义使之对事物的描述界定, 因此简化定义记忆法可适用于一切描述界定类的记忆内容. 如对概念解释, 事件说明, 问题简答, 文章背诵等.
- 在记忆时,
A + B + C三点的 A 和 C 是必记内容, B 根据情况可死记硬背, 也可不记而凭借理解临场自由发挥. 通常领悟了 AC 的含义, 会让 B 的记忆理解更容易.
12.2. 2. 内容划分记忆法
对总舵的内容进行划分, 使之便于记忆. 划分的方法可以是分层, 分类, 分元.
操控要点:
- 内容划分记忆法是通过深度婆媳让人们树立清楚事物的内在关系, 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 事物越是无序混乱, 大脑记忆起来越是吃力. 越用划分法可以从宏观 (分类, 分层) 或围观 (分元) 劣势无序之中的有序, 使记忆有脉络可寻.
- 内容划分是对所要记忆内容的以此重新加工组织的过程, 不同的划分标准会呈现不同的记忆脉络关系.
12.3. 3. 关键词提炼记忆法
阅读索要记忆的内容, 并从中提炼出关键词汇, 通过把握要点提高记忆力.
例如 5W1H要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原因, 方法.
操控要点:
- 关键词, 是指文章中比较重点或者醒目的词汇. 提炼关键词可以让人们借助少量重点词汇的提示, 联想记忆整篇文章的内容.
- 不同的人对关键词的理解有所不同, 从主观喜好性角度来讲没有优劣之分, 可以随意选择, 但从客观重要性角度来讲, 事物自有其内在轻重规律, 还是要遵循一定之规的. 如 5W1H 所涉及到的因素对事件本身而言都是重点.
- 关键词的提炼没有特别数量限定, 但总体而言越少越容易记忆, 当然一味追求少也是不对的, 最终目的还是要能够记住全部内容, 不要遗漏重点.
12.4. 4. 比较判断记忆法
将所要记忆的内容与其他内容对比, 以增进理解效果, 加深记忆印象. 常见的比较方法包括: 求同比较, 求异比较, 求关系比较, 对错比较, 优劣比较, 正反比较, 时间比较等.
操控要点:
- 比较判断记忆法属于理解记忆法, 通过各种比较, 人们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或差异规律, 因果或主次关系, 从而真正理解所要记忆的内容是什么样的, 是记忆空间井然有序, 而非杂乱无章.
- 比较判断可以是新记忆内容之间的比较, 也可以是新记忆内容与熟知内容之间的比较, 通常后者用的更多, 因为它更容易让人们理解消化型知识, 并激发记忆联想.
- 将判断法应用于记忆活动, 重点不是得出正确的判断结果, 而是通过判断在事物之间建立某种关系, 使记忆联想更容易.
12.5. 5. 三环推理记忆法
将要记忆的内容按照 核心 + 要点 + 环境 三层环形图示, 并标注关键词, 是记忆重点突出, 关系明确, 更加清晰直观.
操控要点:
- 三环推理记忆法属于理解记忆法之一, 它主要是用层次结构将所要记忆内容的重点呈现出来, 让人们直观理解后脉络清晰, 更便于记忆.
- 核心代表的是所要记忆内容的主题, 中心思想, 目标等.
- 要点代表的是由核心衍生出的观点, 理由, 知识要点等.
- 环境代表的是核心适用的边界条件, 环境背景, 应用范围等.
- 在具体应用中, 个人可以根据记忆内容的复杂性, 增添更多的图标, 更准确的呈现事物的内在逻辑结构. 比如加三角, 箭头, 连线等.
12.6. 6. 创意想象记忆法
将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创意想象加工, 使之形象鲜明, 直观夸张, 便于记忆. 常规方法有形象夸张法, 故事串词法.
12.7. 7. 人型脑图记忆法
借助熟悉的人体结构模式, 将所要记忆的内容与之关联, 达到记忆定位定向的良好效果.
操控要点:
- 人型脑图记忆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右脑记忆方法, 它以直观形象的人性图为主干, 将所要记忆的关键词与之关联, 整合为一体, 既方便记, 也方便忆.
- 定向, 是指人型脑图的各部位分别指向什么, 再次不要求两者有逻辑关系, 可以自由选择, 方便记忆.
- 定位, 是指人型脑图的各部位功能必须与所要记忆内容 功能有相似性, 两者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不能随意指定, 胡乱关联.
- 人型脑图可以进一步创意细分, 使之容纳更多的记忆内容, 比如添加眼睛, 耳朵, 嘴巴, 身体分左右两侧, 手分五指等.
- 人型脑图如果进一步扩张, 可以想象体检一些场景内容, 以适应更复杂的记忆需要. 比如添加树木, 楼房, 道路, 湖泊等.
13. 理解力
13.1. 1. 形象比喻理解法
将抽象的道理通过形象的方式展示, 使人们更直观容易理解其含义. 常见的方法有拟人拟物, 情境虚拟, 角色模拟, 案例类比等.
操控要点:
- 拟人拟物, 是吧抽象的改为或道理与具体的人或物相关联, 然后求同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 组织语言予以表达解说, 是人们便于直观理解, 印象深刻.
- 情境虚拟, 是虚拟出一个场景, 让人如身临其境, 通过情境虚拟体验来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
- 角色模拟, 实质上是中换位思考方式, 通过假扮不同的人物角色, 使心里和行为与角色同频, 进而顿悟理解一些道理. 比如让孩子扮演服务工作角色, 体会父母的辛苦.
- 案例类比, 是借助相似的熟悉案例来解说饿瘪深难的道理或规律, 帮助人们理解.
- 形象比喻理解法是重要的转换理解法之一, 它通过吧人们难理解的, 陌生的事物转换成容易理解的, 熟悉的事物, 来加深印象, 消化知识.
13.2. 2. 虚实二分理解法
把事物分解为有形与无形两个层面, 然后分别观察事物不同层面的属性或组成, 以此深化对事物的认识理解.
- 世界是由有形与无形两部分组成的.
- 初级的思维划分是以肉眼是否能看见作为划分标准, 深层的划分是以理解的难度作为划分标准的.
13.3. 3. 主客观概括理解法
思考问题时, 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认识事物, 总结归纳.
13.4. 4. 多为判断理解法
按照 问题类型不同 + 判断标准不同 + 判断结论不同 模式理解认知问题是非对错.
操控要点:
- 通常判断的问题可分为主观类问题, 客观类问题, 主客观综合类问题这三种, 对于不同的问题要选择相应的判断标准,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主观类问题是指建立在人的主观思想层面的问题, 这类问题有两个判断标准:
- 自我性 我认为对的就是对的.
- 从众性 多数人认为对的就是对的.
- 客观类问题实质建立在自然客观规律层面的问题, 这类问题有两个判断标准:
- 真实性 真实的就是对的, 虚假的就是错的
- 有效性 有效的就是对的, 无效的就是错的
- 主客观综合类问题是指既包含类主观因素又包含了客观因素的复杂问题, 其对错标准不确定, 要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5. 5. 因果发散理解法
对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发散思维, 构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链.
13.6. 6. 假设识别理解法
通过清晰识别问题的前提假设, 直接洞察理解问题的实质.
13.7. 7. 系统脑图理解法
通过回执系统脑图, 使复杂性事物的内在要素, 联系和结构以直观的方式呈现.
操控要点:
- 系统脑图理解法, 是通过形象图示的方式让人们看清事物内在的要素, 联系和结构. 通常脑图回执的方式不同, 给人们的感受不同, 从某种程度来讲, 系统脑图是一种对信息重组后的呈现, 具体图示因人而异, 因此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 绘制系统脑图的关键是要素的划分, 当系统的要素明确以后, 联系和结构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 系统脑图也可以先确定结构, 后划分要素, 但绘制者需要对事物的认知具有较高的水平, 才能做到举重若轻, 游刃有余, 根据结构规定做出正确的要素划分. 常见的结构模型除了树形结构, 金字塔结构以外, 还有人型结构, 环形结构, 发散结构, 网络结构.
14. 分析力
14.1. 1. 问题描述分析法
问题界定 + 已知条件 + 未知答案 + 逻辑公式
- 问题界定 确定问题类型. 观察, 分析, 设计, 决策, 创新等
- 已知条件 识别已知条件. 有形已知 + 无形已知
- 已知答案 识别已知答案. 有形已知 + 无形已知
- 逻辑公式 识别逻辑关系. 因果关系 + 其他关系
14.2. 2. 一分为二分析法
按照 事物二分 + 三联解说 的模式来分析事物的深层本质或变化规律
三联解说: 对立联系, 统一联系, 转化联系
14.3. 3. 哲学思考分析法
通过本源型, 宏观性, 反思性等哲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 哲学思考分析法是一种极度抽象的思考方法, 其实质是超越问题本身的局限. 追本溯源式的思考, 宏观俯视式的思考, 反思批判式的思考都是建立在高度概括能力之上的.
14.4. 4. 天地人判断分析法
从天地人三个不同层面寻找理由, 分析研讨问题的对错真伪. 具体应用在辩论领域中又分为正辩模板和反辩模板两种方法.
-
正辩模板
- 天级理由 从宏观找判断理由, 站在高层境界, 从大尺度, 大概率角度来说理.
- 地级理由 从中观找判断理由, 结合环境背景, 从界面平台角度说理.
- 人级理由 从微观找判断理由, 就事论事, 因人而异, 从浅近处说理.
-
反辩模板
- 天级理由 通过概念多维化找理由.
- 地级理由 通过标准多维化找理由.
- 人级理由 通过视角多维化找理由.
14.5. 5. 整体瑰丽分析法
从宏观将推理五法视为一个整体框架, 在遇到问题时, 先确定选择大思路方法, 然后进行具体思考分析.
- 分解推理法: 问题分解, 化繁为简
- 类比推理法: 题型求同, 借鉴模仿
- 因果推理法: 因果公式, 关系构建
- 假设推理法: 假设想象, 大胆猜测
- 排除推理法: 试错论证, 逐一排查
14.6. 6. 反向假设分析法
采用反向假设的方式思考分析问题, 以求打开思路, 激发创意. 常见的反向假设有目标逆反, 方法逆反, 规则逆反等.
14.7. 7. 全局思考分析法
按照 目标假设 + 整体框架 + 流程推理 的模式, 对事物整体把握, 统筹全局分析和解决问题.
15. 问题
- 经验与理论的关系?
经验知识一堆零散是铜钱, 理论是一根钱串子, 不从理论上提供, 思想就上不了台阶, 产生不了飞跃.
- 学习逻辑思维会降低思维的灵活性么?
学习逻辑思维并不会固化人们的思维方式.
学习逻辑思维, 可以掌握正确的思维的方式方法, 帮助人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指导人们的行为更准确, 更高效.
如果没有学习逻辑思维, 在处理问题时, 可能在发散思维是影响下, 偏离正确的, 直接的方式处理问题, 也可能对复杂问题难以入手.
人们需要一套逻辑思维体系去处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问题, 而对于不同的类型的问题, 可以采用不同的思维工具处理, 所以不存在固化思维的问题.
- 如何学习逻辑思维?
简历逻辑思维知识体系, 掌握各种思维工具, 不断练习.
16. Resource
形式逻辑学
3天学会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7级
柔性思维
脑力训练
智力拓张
全脑思维训练场
像大师一样思考
柔性思维教练
思维脑图训练
道家思维活学活用
柔性头脑修炼
逻辑学导论 欧文.M.柯匹
工具论 亚里士多德
新工具论 弗兰西斯.培根
思维工具 奥斯本 头脑风暴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349508
http://hd.baofeng.com/play/41/play-802541-drama-22.html
https://study.163.com/course/courseMain.htm?courseId=1350019&trace_c_p_k2=630fbaa038d5455b94578ccb7f3561ef